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竞冠体育下载 > 新闻动态 > 说好暂时走,再也没有回来:陈毅离开华野,主席是出于什么考虑?
说好暂时走,再也没有回来:陈毅离开华野,主席是出于什么考虑?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0:32    点击次数:201

【前言】

提到粟裕将军和陈老总这对绝佳组合,想必大家都知道。他们带领的华东野战军,那可是出了名的能打胜仗,攻无不克。

不过在淮海战役那会儿,毛主席却让陈老总离开了华野,只留下了粟裕将军挑大梁。这么大的仗,主席为啥要把陈老总调走呢?

那时候,主席和粟裕本来是打算临时调陈老总来帮忙,可结果陈老总却留在了那里,再也没回到华野,这究竟是咋回事呢?

【一、粟裕无奈放人】

1948年1月份,刘邓大军好几次给主席发电报,说他们现在处境挺困难的,希望能得到上面的支援。

刘邓大军往大别山推进那会儿,虽然赢得了很大的胜利,但中野这边也吃了不少亏,伤亡很重。

领导鼓励他们再挺几个月,就等着陈老总和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来帮忙了。

不过,粟裕将军经过仔细权衡,最终说服了主席和刘邓两位,让他们放弃了让华野去支援的念头。这样一来,处境艰难的中野部队,也只能选择从大别山撤离了。

大家都知道刘邓两位将领吧,他俩都特别能干。要不是碰到实在解决不了的大难题,他们一般都不会找组织帮忙。

那时候,他们往大别山进发,路上丢了不少重家伙,就是那些重武器。这样一来,中野的火力就大不如前了。没了这些大家伙,跟白崇禧的手下干架时,他们只能使出老命了。

那时候,中野那边的情况相当危急,咱们部队和白崇禧的军队实力相当,稍微一个不留神,就可能惹出大麻烦,损失惨重。

这时候,刘伯承只能全神贯注地跟白崇禧打仗,其他所有的事儿,就都落在了邓工的肩膀上。

邓工被一大堆政务压得透不过气,他不仅要忙着加强革命根据地的建设,还得管前线跟白崇禧打仗的所有后勤事情。

大家都知道,打仗这事儿,后勤那是重中之重,稍微出点岔子,前线就得乱套。因此,邓工那是一点都不能放松,时刻都得紧绷着弦。

邓工在打了请求帮忙的电话却没被答应后,他又给主席打了个电话。这次他直接说,就是想看看能不能调些人手过来帮忙。

说白了,他们就是盼着陈老总能去中野搭把手。组织上一瞧这报告,二话不说,赶紧就把陈老总和粟裕将军叫来,一块儿商量这事儿咋解决。

没想到主席话音刚落,粟裕将军就立刻站出来力挺,他直截了当地说:华野不能没有陈军长!

另外,陈老总去中野那边,直接从一把手的司令员位置,变成了二把手的副司令员。

以陈老总的资历来看,那真是大材小用了。粟裕将军心里挺不是滋味,觉得陈老总被调走太不公平,对这道调令满心疑惑。他直接跟主席说,希望别让陈老总离开华野。

不过,主席笑着告诉他:“这是中央全体商量好的,等陈毅离开后,你就能大展身手了!”

领导宽慰粟裕说,等陈毅把手头中野那边的事儿忙完了,他就会重新回来的。

最后,主席体谅到粟裕将军的心情,琢磨了一番后,决定还是让陈老总继续留在华野担任原职,这样他有空就能回来看看。

粟裕将军在主席的劝慰下,只能硬着头皮让人离开。可他压根儿没想到,陈老总这一走,竟然就再也没回来!

【二、陈老总的“妙用”】

说到把陈毅从华野调走这事儿,主席心里早有盘算。他料到后面肯定有一场硬仗要打,到时候,不管是中野还是华野,单打独斗都不行,得两家联手才行。

两军要想配合得好,得有个“桥梁”,陈老总就是那座最牢靠的“桥梁”。

大家都知道,粟裕将军跟陈老总关系特别好,陈老总对粟裕有知遇之恩,更不用说他们一起合作了那么长时间。

陈老总在华野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,中野要是行军打仗时碰到啥难题,直接找陈老总出面摆平就行。

粟裕将军对陈老总的命令总是毫不犹豫地执行。如此得力的“桥梁”,主席自然不会轻易错过。

那时候,在华野里头,除了陈老总,真找不出第二个更合适的人选。你说让粟裕将军去挑这个担子?那简直太离谱了!

粟裕将军和刘伯承元帅的打仗方式完全不同。粟裕呢,就爱打那些出其不意、难啃的硬骨头仗;而刘伯承元帅呢,他从不动手没底、没好好准备的战斗。

那时候,粟裕将军可是华野的顶梁柱,他要是不在了,华野还怎么打下去呢?

陈士渠、谭震林他们几位,虽说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将军、老干部,但真要比起来,陈老总的影响力那可是更胜一筹。

没过多久,在接下来的战斗中,主席又一次感慨,说自己这回真是挑了个好帮手。

后来在宿县那场大战里,宿县这地界儿可真是关键,不管是敌军还是咱们,都盯着这块地方呢。

国民党那边觉得,一旦我军拿下宿县,徐州就等于没了屏障,成了座空壳城。老蒋一看形势不妙,赶紧调集大批军队去守徐州,想堵死我军的进攻路线。

宿县这地儿对国军支援来说可太棒了,因为它就在铁路边儿上,近得很。

中野这边攻打宿县,进展真的很慢,说白了,就是因为缺了重武器!

要打赢国民党的大批军队,没有厉害的武器根本不行。就像之前说过的,在大别山那会儿,中野的武器装备少得可怜,几乎没有啥重型家伙。

不过现在马上就要打大战了,如果没有重火力压阵,中野那边可能会吃大亏,损失根本没法算。

关键时刻,陈老总挺身而出,赶紧给粟裕打了个电话,吩咐他马上把华野的炮兵部队调遣过来。

听说老军长碰到了难题需要支援,粟裕将军二话不说,立马指挥手下赶紧给中野送炮弹去。再加上陈老总在华野军队里的名声响亮,战士们一个个都动力满满,积极响应。

中野的战士们加上炮兵的支持,很快就把宿县给拿下来了。

后来打黄维的部队时,中野把黄维他们围得是水泄不通,可问题是,虽然围住了,却没法一口吃掉。

最终,多亏了陈老总迅速从华野调来援军,中野才得以成功击败黄维兵团。

但那时候,粟裕指挥的中野部队也是把士兵用得恰到好处,他们分成三路去迎战杜聿明、李延年和刘汝明。与此同时,还另外派出三支主要队伍去支援中野。

这简直就是一场大胆的赌博,粟裕将军和整个华东野战军都豁出去了,全力支持中原野战军,就盼着中原野战军能打败黄维兵团!

【三、再也回不去了】

打完黄维的部队后,主席听说陈老总在那场战斗中发挥了“大作用”,高兴得不得了,直夸自己用对了人。

战斗打完了,可陈老总在这场仗里立了大功,主席是真舍不得让他走。可巧的是,粟裕将军病了得住医院,主席没办法,只好让陈老总临时去顶两天。

粟裕将军刚出院不久,主席那边就把陈老总给调离了。

就在这时,出了一档子事,看来陈老总以后是不会再回华野了。

那时候,上头已经拍板要解放上海了,最关键的事儿就是得找个合适的上海市长。这个市长啊,得是个军事和经济两把刷子都硬的人……

这么一想,主席感觉陈老总简直就是天生适合干这个位子的人!

不得不说,主席挑人的本事真是一绝,陈老总一接手上海,没多久就把那里管理得秩序井然。

不仅举办了文化交流会,把上海不少文化界人士都聚到了一起。而且还着手处理了当时上海市场物价混乱的问题。

多亏了陈老总的全力推动,上海没过多久,就从原先那个资本主义风格的城市,逐渐变成了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地方。

【结语】

这些成果全靠主席独到的识人眼光,主席明智的决定,让各位将军的能力都得到了更好的展现。有了主席的领导,将军们才能大展身手。

最终真得说说粟裕将军和陈老总那深厚的革命交情,真是让人动容。尽管他们俩已经不在一块儿了,但“粟裕总跟着陈老总,陈老总也总带着粟裕”的美好传说一直都在流传。

#图文打卡计划#



竞冠体育下载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